第一章 福音第一次传入中国
聂斯多略传教士阿罗本于公元635年将福音首次传入中国
一、多于多默宗徒的传说
印度的教会一直相信他们的教会是起源于多默宗徒。据说多默宗徒在印度传教时,有一段时间隐没,传说他到了中国,但此说,一直没有充足的资料证明。
二、景教的传入
大唐皇帝李世民对宗教奉行包容政策。
635年聂斯多略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沿着丝绸之中到达首都长安,受到太宗李世民的热诚接待。
638年李世民为阿罗本建立了一座圣堂,并封其为“护国大法主”,于是许多传教士纷纷来到长安,建立圣堂、翻译梅瑟五书、福音与日课。福音敢慢慢由长安传入福建与河南,信徒被称为“十字教徒”。
699年与713年因佛教的嫉妒,而受到二次迫害。
845年道士赵归真进谗言,唐武宗下令取消一切外来宗教,景教受到沉重打击,佛、回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许多寺庙和教堂被捣毁。好在武宗在位时间不长。
847年唐玄宗取消其父的宗教政策,景教得以再次发展。
878年黄巢起义,爆发全国性反唐运动,12万回教徒、犹太人和景教徒被杀,景教从此衰落。
唐朝末年,景教除在北方草原民族中有少数教徒外,在内地几乎绝迹。
950年聂斯多略总主教,派六位修士到中国视察,没有结果。
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1625年3月在陕西西安西郊出土,高2·36公尺、宽0·86公尺、厚0·25公尺。此碑建于781年,由传教士景净所刻。
碑文由叙利亚文写成,共1800个字,介绍了天主三位一体、创造世界、原祖堕落、圣子降生、救赎、苦难、复活、升天等主要教义,和唐朝景教146年的发展历史。
16世纪聂斯多略派回归天主教时送给教宗的礼物就是此碑的赝品。(今日的加丁礼天主教会)
四、景教在中国失败的原因
1、景教在中国的传教特点之一,就是紧紧地依附于朝廷。
2、虽然景教在中国做了一些努力,但始终没有中国化。
3、公元九世纪,随着外侨和传教士的减少,再加上阿拉伯回教徒的势力不断扩大,从波斯到中国的道路被切断。景教内部不能长久支撑,又没有外援,遂最终消失。
第二章 元朝的天主教会
第一节 教宗蒙古人的来往
1245年教宗派若望•柏郎嘉宾到蒙古于1246年到达。当时朝廷是定宗皇帝,虽然受到友好接待可是皇帝拒绝接受天主教信仰及与教宗联合。然而他在朝廷中又受到聂斯多略派的排挤。所以于1247年返回欧洲并写下了一本《蒙古史》使欧洲人更了解了蒙古人。
在1253年,法国国王听说蒙古人中有教友所以想联合蒙古人,就派遣罗伯鲁威廉出使蒙古,可当时蒙古人非常强盛,因看不起法王以致于这次出使失败。
在1263年马可·波罗出使中国。马可波罗的父亲及其叔叔是意大利商人1969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马可波罗的父亲及其叔叔为大使出使意大利,并带上信件见教宗声明愿意与教宗交往,并要求派传教士到中国,教宗甚是高兴,当即派了两位多明我会会士,可是在途中两位会士就返回去了。马可波罗及父亲与叔叔三人继续前行于1275年到中国,受到皇帝的热情接待。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于1295年返回意大利,并写了《马可波罗中国游记》。
中国聂斯多略的修任宗主教和归依正教。玛尔谷、拉邦扫玛在1278年去圣地朝圣到达波斯。玛尔谷在去以色列时受阻,所以就到了伊拉克并被选为聂斯多略派的宗主教,在巴格达任主教25年。拉邦扫玛到了罗马归依了正教,教宗祝圣其为神父。
第二节 若望蒙高维诺在中国
1289年尼格老四世教宗派遣蒙高维诺到中国,于1294年到达北京。他是第一个正式西方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受到成宗皇帝的热情接待。并许诺可以自由传教、建造教堂。但在朝廷中因受到聂斯多略派的排挤而被捕,后又被释放。他在传教的同时也培育一些小孩子教他们学习拉丁语等。当时教友共有6000多人。他甚感缺乏传教士,所以他于1305年致辞书给教宗。教宗在1307年派七位会士到中国(其中三位死于途中、一位中途返回、只有三位到达中国)。并任北京为总教区,并任命蒙高维诺为总主教。于1313年三位会士祝圣蒙高维诺为总主教。蒙高维诺派三位会士中的日多辣去福建成立教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座修道院共有22人。(福建泉州)
1328年蒙高维诺去世享年81岁,在1333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才得知并任命尼格拉为主教。同时派往26位会士(都是方济各会士),但并未到达中国。
在1338年教宗本笃十二世又派19位会士及司铎到中国由马黎诺里率领。他们巡视了中国各地教会,在中国留居三年,最后留下几位会士,其他的陆续返回欧洲。
第三节 元朝教会消失的原因
――传教对象过于集中,主要针对北京的蒙古人。
――明朝建立后(1368年)实行闭关政策,不与西方联系。以至于教宗派的传教士难以到达中国。
――“第二次充军巴比伦”——格莱孟五世1325年;额我略十一世1378年其间73年共七位教宗都在亚威农,教宗得不到自由无法知中国状况。
“西方大分裂”1378年——1417年共39年。圣师加大利纳劝说额我略十一世返回罗马,可回罗马后不久就去世了。就新选了乌尔班六世,法国教会不承认。就又选出了格莱孟五世出现了两位教宗引起了更大的分争。因此枢机团又新选了亚历山大五世,让前两位退位,可他们并不服从因此出现了三足鼎立。没办法枢机团在1417年召开大公会议(公斯当思)选出了玛尔定五世才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由于西方的分裂,教廷没有能力派传教士到中国。
――“黑死病”的流行,差不多有160万人丧生。经济衰落,人心惶惶。西方教会人力物力缺乏,顾不上遥远的中国了。明朝对新兴教大肆迫害,教会又不能自立起来,于是逐渐消失。
二个世纪之后,发现了好望角,教会才能将福音第三次传入中国。
第三章 明末的天主教会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497年葡萄牙人达•迦玛发现印度。麦哲伦转地球一周,发现东方大陆。因此对向外传教提供了方便。
保教权的由来,西班牙与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而不休。因而请教宗来解决,当时教宗为亚历山大六世。结果为亚洲与非洲由葡萄牙管,美洲由西班牙管。并提出要保证给这些地方派传教士,并有经济方面的支持保护人身安全,有推荐主教的权力。而这些却影响了教会的发展。到教宗额我略十五世才成立了传信部,自己有权派遣传教士无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批准。
耶稣会的建立(1540年)以圣依纳爵为首的七人于1534年8月15日发三愿成立了一个小团体。1540教宗保禄三世批准耶稣会建立,他们要发四愿有绝对服从教宗愿、举办大学、向各地派传教士。
脱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年进行教会内部改革,A、建立修道院。B、七件圣事。C、礼仪的统一(拉丁文)。D、教会有诠释圣经的权利。
沙勿略1506年生于西班牙,在巴黎大学读书时结识了依纳爵。1534年与依纳爵等七人组成耶稣会小团体。
当时印度有许多传教士,看到印度的的丰富文化,请求派有能力的传教士去,国王又请求刚刚成立的耶稣会帮忙。1540年依纳爵派了自己最心爱的同伴沙勿略从李斯本出发,到东方传教。经过11个月的航行后,1541年到达印度,在印度传教四年,成绩卓著。
1545年到马来西亚传教
1549年到日本传教,发现日本人崇尚中国文化,遂想方设法到中国来传教,但因明朝闭关锁国,不能进入。
1552年到达中国广东上川岛(广东东南90公里)是年12月3日死于此岛,终年46岁。
沙勿略在东方传教十年之久,行程10万公里,授洗10万余人。从印度、马来西亚的严热到日本的严寒,所经历之苦起出常人的想象,他对天的祈祷和对人灵的得救推动着他的传教事业。他临终时曾言:“中国我没有进入,但大门我已经打开了”,就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利玛窦诞生在意大利,30年后,他将福音传入中国。
圣方济各·沙勿略被誉为东洋宗徒。
第二节 利玛窦——中国
利玛窦1552年生于意大利,19岁时加入耶稣会,天资聪颖,对数学、天文感兴趣且记忆力惊人。
1578年利玛窦到印度,1580年晋升铎品
1582年进入广东肇庆,(之前在澳门学习语言)开始在广州肇庆、沼州、南京、南昌一带传教,进京一直是他最大的愿望。
1598年第一次来京,但未能在京城定居
1601年第二次进京,定居于此直到1610年5月11日晚去世。
万历皇帝拨资修其坟墓。
――利玛窦传教方法
利玛窦精通中国的四书五经,因此能够与当时的上层社会人士相互往来,并深得他们的佩服与尊重,徐光启、李之澡、杨廷筠(中国教会的三大柱石)对他的传教事业给予了很大帮助。他起初穿佛教的衣服,但不他发现这并不受欢迎,于是改穿儒服。他将许多西洋产品如钟表、地球仪、三棱镜等送给皇帝与权贵,博得他们的好感,为福音的传播创造机会。
1、著作:
和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天主实义》简明天主教教义。
《山海与地图》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
《交友论》
2、对中国宗教的看法
当时不国有三大教儒、释、道。利公对释和道加以批判,对儒学他在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孔了既然对来生从不加以说明,便标志着儒家并不是真正的宗教,孔了是道德家和伦理家而非是宗教家。利公认为可以接受儒家的教训,然后把它升华为天主教的信仰。
3、关于敬孔祭祖
对于中国敬孔祭祖的礼节利公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经观察发现敬孔是对中国古代的贤表示尊敬,祭祖是对祖先的感恩和孝爱,基本上不是迷信。不过在民间及民间宗教中有许多迷信色彩。为此利公认为不要完全否认敬孔祭祖,同时也不能完全接受,要尽量将其中的迷信成份去掉,慢慢使之基督化。
4、关于天主的称呼
利公通过阅读中国的古籍仔细研究后指出:“天主”、“天”和“上帝”都代表中国古人所崇拜的神明,他主张在不 损害中国固有文化的条件下,使中国人接受基督信仰,认国这三个词都可以用,但后来遭到方济会的反对。
第三节 利玛窦去世后的支教会情况
1610年利神父安息主怀。
1613年在华耶稣会士金尼阁代表中国耶稣会回罗马,面见教宗不,就以下事项请求教宗:
为中国教会教务的独立请求成立中国耶稣会省,当时耶稣会由日本会省管辖。(未能成功);
请求允许中国的传教士戴帽子举行圣事;
请求允许中国神父用中文来举行礼仪;
请求欧洲各国耶稣会援助中国教会经费;
之后,金尼阁周游欧洲各国,1620年副食22位传教士、7000多书籍和大笔经费返回中国。
教廷允许中国用中文举行礼仪,可惜当时因没有经书未能实行,后来耶稣会士利类思于1654-1678年翻译出了弥撒经书和圣教日课,但教廷又收回了特权。
二、修改历法
利玛窦在世时发现中国的历法中有许多错误,于是写信给总会长请求派有渊博天文知识的会士来华。汤若望和南怀仁来到中国,并负责修改中国历法。
因着利玛窦和罗明坚等耶稣会士的辛勤劳动和明智的传教方法,再有中国教会三大柱石的帮助,教会得以在明朝末年顺利发扬光大。到1644年大清入前时,教友数目达到了15万,这确实是一个可喜的成绩。
三、中国教会三大柱石
1、徐光启
1562年生于上海,1600年在南京结识利玛窦,对天主教和西洋科学产生浓厚兴趣。1603年由罗若望神父手中(耶稣会士)接受洗礼,圣名保禄。
著有《农政全书》、《几何原本》。徐一生奉献给了教会,尤其是上海教会的发展离不开徐光启。
2、李之澡
1565年生于杭州,1601年在北京结识利玛窦,困不舍爱妾,一直未能领洗。1610年痛决心,另稼爱妾,带领全家领洗进教,圣名良一世。1630年去世,
著有《天学初函》教理书
3、杨廷筠
1557年生于杭州,杨廷筠的皈依深受同乡李之藻的影响。1611年领洗入教,圣名弥额尔。1626年安息主怀。
第四章 清朝的天主教会
杨光先是当时朝廷的钦天监,因对耶稣会士的嫉妒。朝廷就把汤若望逮捕,并处于死刑可当时皇宫发生地震才使汤若望幸免于难。1668年广州会议确定若瑟为中国教会主保,此次与会者有23位会士。
―汤若望:德国人生于1591年,1622年来华,1666年去世。1650年顺治皇帝建南堂并任命钦天监。
―南怀仁:1623年生于比利时,1659年来华,1688年去世。他认为让中国人接受信仰必须做三件事:
A、兴办学校:(但师资缺乏);
B、本地圣召:(但根据中国传统习俗难以达成教宗亚历山大1659年虽没说要用本地语言,但只要求会念拉丁文即可);
C、出国留学:1665年在泰国建立了远东修院(圣若瑟修院)。
――中国第一位主教:罗文藻(1616——1691年)
1616年生于福建,1633年领洗,在教会修院读书,于1650年加入多明我会,去菲律宾读书,1654年晋铎回到中国传教。因杨光先教难而使其他传教士不得行动。因他是中国人所以在五、六个省奔走,因中国所有传教士的推荐,于1674年教宗格莱孟十世任命其为南京主教,但遭到多明我会士的嘉德郎的反对。罗主教很谦虚自认为无德无能,而拒绝接受。直到1685年教宗依诺森十一世再次任命,才在广州由伊大仁主教祝圣其为主教,他因操劳过度于1691年病逝。
――康熙皇帝与礼仪之争:
―背景:耶稣会士以适应的传教方式。多明我会以皈依的传教方式。
―礼仪之争:
1631年方济各会与多明我会会士对中国人敬孔、拜祖非常反对,就上书教宗,1645年派黎玉范神父去教廷,说耶稣会士有迷信之过。因教宗对中国教会情况不了解,所以于1645年教宗依诺森十一世禁止中国拜孔祭祖,然而耶稣会士不服。于1656年派卫匡国神父去见教宗说明原因,教宗亚历山大七世认为正确,所以没有禁止。然而两会的斗争继续进行。到1704年教宗格莱孟十一世又禁止拜孔祭祖。这样就造成中国很大的混乱,教宗派大使来中国慢慢施行礼仪。
A、铎罗使节:他带严铛去北京见康熙皇帝,皇帝一听是为了礼仪就不悦,他问了严铛几个问题,可因严铛对中国习俗不了解无法回答而使得皇帝把其软禁起来后并驱逐。1715年皇帝要传教士们领票传教。教宗发表的通谕《自登极之日》与皇帝的命令有违。而导致了1717年的禁教。
B、嘉禾使节:教宗为缓和与皇帝的矛盾,而第二次派遣使节,嘉禾于1720年来华。为缓和与皇帝的矛盾发表了8项规定,大意为中国人可以拜孔祭祖,但必须申明这不是迷信而是社会风俗,嘉禾于1721年回到欧洲,他的出使也未成功。
C、《自上主圣意》通谕1742年:所以圣座于1735年在罗马成立了“委员会”研究中国的礼仪问题,共研究了七年,在教宗本笃十四世于1742年发表了此通谕,这再次肯定1715年的《自登极之日》通谕的肯定性。直到1858年《天津条约》才得到自由传教,到1939年教宗比约十二世废除礼仪之争。
――禁教时期的中国天主教会1717——1858年:
1、雍正时期1723——1736年:
雍正皇帝多疑,其兄弟多与传教士关系不错,他为保全帝位,而屠杀了其8位兄弟,把传教士流放驱逐。
圣家书院:
在中国培养圣召不可能的情况下,意大利马国贤神父在1723年带了四位修士到了意大利。拿波里于1732年征得格莱孟十二世的同意,开办“圣家书院”培养了109位中国人、191位意大利人、67位土尔其人。可于1868年被意大利政府没收,共136年时间。
2、乾隆1736—1796:
乾隆对天主教的艺术比较感兴趣,圆明园建筑结合中西,是耶稣会士的贡献。(郎世宁、蒋士仁)
1784—1785年发生在广州的教难。
韩国教会:在中国朝廷中,韩国使节与耶稣会士接触,学习艺术,在1784年李使节领洗入教,圣名为伯多禄。1795年他邀请周文漠神父到朝鲜去传教,到1801年,周神父去世时教友达一万人。
3、嘉庆1796—1820年:
他对教会的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其十年不问不管,十四年残酷镇压。
1805年德天赐的神父画了一张地图,准备献给传教部,可在运转过程中被发现,并转交给嘉庆皇帝,他发现后非常生气,以为传教士与英国人里应外合颠覆清朝,而大批神父殉道。
1811年在北京而遍布全国,徐德新、赵奥斯定、张大鹏(遣使会会士)殉道。
――四川会议:
1803年徐德新被祝圣为主教。在重庆25公里的黄家坎召开了会议。与会者共14人,一个外国人,定了一些教会的规定,通过教宗比约七世的批准解决教会教规问题。
4、道光1820—1851年:
1840年董文学殉道。